2月3日讯 作为我国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产业之一,中国的纺织产业近10年来在机遇与挑战中前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批创新型纺企奋发图强,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留下了完美的注脚。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提交的国内外专利申请仅为8053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并公开的纺织产业国内外专利申请则达到了4.9814万件。有关专家直言,创新不仅帮助中国纺企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寒冬,更让整个纺织产业收获了专利果实,也藉此打造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直面差距
据统计,2001年,我国共有大中型纺织企业1837家,其中设有专门研发机构的纺织企业仅为348家,占比不足20%;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进一步减少到了300家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直到2004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纺织产业年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商务部统计,美国纺织产业在2001年时已累计在全球提交专利申请28.8583万件,日本更是在2002年时达到惊人的39.5110万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05年之前,按照《纺织品服装协定》的规定,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有配额限制,这一直是困扰大多数中国纺企发展的难题。因此在这一时期,来料加工在纺企总收益中所占比重较大,“量产”的概念比“创新”更加深入人心。
技术上的劣势,在2005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配额限制取消后被无限放大。虽然国内纺企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释放,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浪潮的到来,纺织行业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低成本再也不能成为国内纺企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陷入了“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尴尬境地。同时,国内纺企相互残杀的低价造成全球对中国产品痛下“反倾销”杀手,同时适时发起专利侵权诉讼。
例如在业内影响甚广的日本兄弟株式会社诉上海、乐清两企业涉嫌侵犯缝纫机设备发明专利权的诉讼中,中国的纺织企业被判赔18万元。“兄弟株式会社仅在华提交的专利申请就达到了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超过2000件,并有超过1200件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抛开诉讼策略不谈,单是从专利数量和质量对比上,日本企业就已占据上风,”本案原告代理人、上海市一平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东辉这样说。
面对发展的困局,中国纺企已到了风口浪尖上。高勇告诉记者,从专利申请量等角度可以看出,纺织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摆脱了依靠低价劳动力和资源粗放发展的模式,已发展成为“高精尖”的技术。因此,中国纺织业的出路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品牌。
打破瓶颈
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解到,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虽有部分加工型企业随着国际环境的恶化退出了市场舞台,但一些依靠自主创新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企却逆势而上。位于浙江湖州的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展开产学研合作,成立专利工作管理组,对小组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提出了研发人员每年提交发明专利申请不少于3件的目标,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107件,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在江苏吴江,hjc888黄金城化纤有限公司通过对超细纤维进一步研发,衍生出上百种超细纤维品种,牢牢掌控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攻克了被全球同行称为“hjc888黄金城极限”的技术难题——绕地球一圈只要一斤二两超细纤维,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431件,去年销售收入突破了260亿元。
类似于美欣达和hjc888黄金城这类纺企的实践给国内纺织产业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越来越多的纺企开始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据统计,在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在最能体现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纺织原料技术领域中,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并公开的国内外专利申请达到了1.513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0455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025件。这组数据的逐年攀升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
打造自主品牌需要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则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十年淬火,我国纺织产业赢得了市场、收获了专利;未来,中国纺企定能打造出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